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 首页
  • 机构简介
  • 工作动态
  • 党史研究
  • 党史著作
  • 党史人物
  • 党史大事记
  • 党史遗址
  • 党史期刊
  • 党史影像
  •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赢牟春秋文章目录


    《中共莱芜地方史 第一卷》第六章 创建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
    发布日期:2016-11-0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中共莱芜市委党史研究室 作者: 字号:[ ] ?

      一、莱芜的重要战略地位及顽固派势力的渗入

    ?

    山东省委在发动徂徕山起义的时候,即把泰山区(主要是泰安、莱芜两县)视为一个重要的区域。这是因为这一带建党较早,组织比较健全,群众基础好,工作容易开展。同时也是因为这里地处山东腹地,便于和全省各地的抗日力量相呼应。特别是莱芜位于泰山区的中心地带,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莱芜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区和丘陵,境内有博莱、章莱、泰莱、莱新四条公路干线。北接胶济铁路,西连津浦铁路,交通尚属方便。北、西、南三面有大舟山、香山、泰山、徂徕山、莲花山等环绕,东面连接沂蒙山区,在战略上有广阔的回旋余地。另外,莱芜经济基础比较好。境内不但有大面积的山区、丘陵,而且有辽阔的泰莱平原,是个旱、涝保收的丰产区。这对战争年代募集粮款、保障后勤供给是非常有利的。

    正由于莱芜在战略上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国民党顽固派秦启荣部,也千方百计向莱芜渗透。1937年9月,正当中共莱芜县委积极组织、准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之时,秦启荣就派复兴社分子王竹泉、王乐斋、董贡如等到莱芜,以组织抗日游击队为名,进行秘密活动,发展复兴社组织,破坏中共莱芜县委领导的敌后抗战。1938年1月日军侵占莱城后,他们的活动更加诡秘,先后通过各种方式动员各区区长、部分高小校长和一批知识分子参加复兴社,成为其在莱芜活动的政治基础。1938年2月日军撤出莱城后,秦部乘隙通过寨里高小校长巩裕斋,召集原各区区长,成立了顽莱芜县政府,委任临朐县人谭远村为县长。接着,又拼凑起溃散了的原县区武装,成立了300多人的县保安大队,由景兆岭任大队长。顽县政府成立之初驻五区鹏山泉高小,不久移驻莱城。

    顽县长谭远村到任后,不是组织和带领全县民众进行抗战、保家卫国,而是秉承秦启荣的旨意,积极搞反共摩擦。他迫不及待地在全县推行政令,增收土地税,并到处绑票,催逼粮款,以抵制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活动,甚至公开提出了驻莱芜的八路军必须撤离等无理要求,其反共面目暴露无遗。

    ?

    二、贯彻中央指示? 开展创建

    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

    1937年9月,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将全省划为东、西、南、北、中5个战略区,号召各区分别举行武装起义。泰安、莱芜、新泰、泗水等县被划为鲁中区,其中心为泰安、莱芜两县。

    鲁中区位于山东腹地,是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经常驻防的地区。这一地区,位于胶济铁路西段以南,津浦铁路济南至兖州段以东,滋(阳)临(沂)公路以北,台(儿庄)潍(县)公路和沂河以西。境内泰山、鲁山、沂山、蒙山等山脉连绵起伏,地势险峻,且向西可以控制津浦铁路,向北可以控制胶济铁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此,中共中央曾多次指示山东省委创建以鲁中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15日,也就是徂徕山起义半个月以后,中央给山东省委发出一封重要的指示信,对山东敌后抗战的战略问题作了具体指示。中央在要求“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鲁中区的战略重点要放在沂蒙山区,“开始要依靠泰安、莱芜、新泰、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中央的指示给山东省委提出了向沂蒙山区发展的战略任务。

    由于通讯条件的限制,山东省委直到2月中旬才收到中央的指示信。这时,四支队已经转移到新泰西南部刘杜一带。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省委于2月底在刘杜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黎玉、洪涛、林浩等省委和四支队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抗战以来全省的工作,确定了日后的工作任务和军事行动。为扩大影响,壮大力量,会议决定四支队兵分南北两路,分别开展活动。南路军(亦称二大队)由二、五中队组成,在支队副司令员赵杰率领下,到沂蒙山一带开展活动;北路军(亦称一大队)由一、三、四中队组成,在支队司令员洪涛、政治部主任林浩率领下,北上莱芜、淄川等地,与三支队会合后共同创建抗日根据地。

    四支队兵分两路,是省委全面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的具体部署。南路军的任务是,察看沂蒙山区地形,开展地方工作,发展部队,为下一步开辟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做一些考查性的工作;北路军的任务是,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继续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创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这次分兵活动,既南下又北上,而且又以北路军为重点,表面看来似乎与中央创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是矛盾的,其实是统一的。这样做,是把战略发展方向与现实工作重点进行了有机统一。只有这样,起义部队才能得到巩固与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实现将来的战略目标。从这一点上看,开创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加强莱芜的工作,对开创以沂蒙山为主体的鲁中抗日根据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所以,省委把建立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作为实现中央指示的第一步,是非常正确、非常必要的。

    四支队一大队北上以后,在部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于淄川召开会议,决定挥师南下,并通知南路军北上,共同创建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

    ?

    三、四支队会师莱芜讨顽开辟抗日根据地

    ?

    组建四支队驻莱办事处

    ?

    莲花山起义后,因原莱芜县委大部分领导成员参加了起义部队,致使莱芜党的地方领导力量大为削弱。为保证地方工作不受损失,在部队会师徂徕山之前,省委特派员刘居英对莱芜县委组成人员作了调整,指定李如瞻为县委书记,刘子正、刘木易、刘宗汉等人为委员。

    李如瞻,原名李观亭,方下李家义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脱逃,10月被山东纵队保卫部捕获处决。

    新一届县委成立后的当月中旬,在铁牛岭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县委工作的三项任务。一是大力宣传八路军游击队抗日救国主张,批判广泛存在的“恐日病”;二是继续组织发动人、枪到游击队去,发动群众给游击队送给养;三是继续联系失掉关系的共产党员,整理恢复各区、村党的组织。

    四支队成立后,为保障部队的后勤供给,建立了经理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由马馥塘任经理。不久,经理部又组建了募集队,分赴周边各地募集枪支、弹药、被服、粮棉等物资。尽管马馥塘等人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终因徂徕山区地薄民穷,群众生活艰难,后勤供应仍然难以保障。

    为更好地解决部队的后顾之忧,四支队经过研究,决定在物产较为富饶的莱芜建立办事处。1938年1月底,孙启明、亓象岑、王其人、亓善青等人奉命由四支队返回莱芜,组建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主要承担发动人枪、募集给养的任务。3月,经过充分准备,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在塔子村成立。孙启明任办事处主任,亓象岑任副主任。莱芜县委对外以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的名义开展工作。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成立后,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四支队输送了大批人员、物资,为部队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的组建,充分说明了省委、四支队对莱芜地区抗战工作的高度重视。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及莱芜地方党组织通过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开创了莱芜良好的抗战局面,也为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四支队与和进步、谭远村等顽部的斗争

    ?

    四支队这支年轻的人民抗日武装自组建伊始,便在中共山东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继承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确立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战斗作风和严明的纪律。

    在四支队创建并短暂休整期间,日军先后占领了泰安、莱芜、羊流、新泰、大汶口等重要城镇,并继续南侵。日军所到之处,纵火抢劫,滥杀无辜,犯下了累累罪行。1938年1月中旬,为宣传发动群众,发展壮大武装,同时寻找战机打击敌人,省委率四支队走出徂徕山,先后在泰安的涝坡、茅茨、东良庄一带活动。部队一路密切联系群众,帮助群众,在群众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

    部队在行进途中,经侦察得知日军在大汶口到新泰的公路上活动频繁,1月26日将有一股日军由大汶口到新泰。支队首长决定抓住战机,打个伏击战以锻炼队伍,扩大影响。于是,部队从第二、第三中队中挑选了部分精干人员和武器,由赵杰、封振武率领,于26日拂晓在徂徕山南的寺岭村设下了埋伏。下午,日军的一支辎重马车运输队由大汶口方向进入了伏击圈。指挥员一声枪令,战士们居高临下向敌人猛烈开火,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后迅速撤离阵地。战斗中,莱芜籍第三中队班长杨桂芳壮烈牺牲,成为四支队建立后为国捐躯的第一位烈士。战斗结束的第二天,山东省委、四支队全体指战员及驻地几千名群众为杨桂芳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寺岭伏击战,是四支队创建后向日本侵略军打的第一仗。这次战斗,使这支土生土长的人民军队经受了第一次战斗的考验。

    2月18日,四支队又在新泰城西四槐树设伏,袭击日军一部,取得重大战果。

    省委刘杜会议后,四支队北路第一大队于3月初向北进发。部队途经莲花山南麓天井峪村时,老百姓怨声载道,纷纷要求四支队除掉和进步所谓的抗日游击队。和进步是被秦启荣委任的所谓第二十二梯队司令,他搜罗当地的土匪、兵痞、流氓、散兵游勇,并蒙骗部分热血青年,组成了一支所谓的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到处勒索枪支、粮款,害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四支队指战员闻听百姓的诉求后无不义愤填膺,一举击溃了和进步部,并收编其一部为第六中队,武中奇任中队长,李平任指导员。部队进入莱芜境内后,于八里沟处决了县维持会长张启林。

    3月中旬,北路第一大队进驻莱城,组建了抗日群众团体。之后,除留部分人员在城里筹集给养、建立政权外,大部分人员撤到附近农村活动。

    和进步被四支队释放后,跑到谭远村处通报了情况。谭远村一面派人到邹县向秦启荣汇报,一面加紧准备搞摩擦。3月下旬,谭远村在莱城东关迎仙门小学召开由30余人参加的士绅名流代表会议。

    四支队司令部派刘居英、朱玉干、亓象岑为代表,驻莱芜办事处派孙启明为代表参加了谭远村组织的会议。会上,谭远村玩弄花招,一面宣布莱芜县政府的成立,一面由曾任过莱芜县商会长的王墨青出面,提出在此次会议上推选成立一个“县政建设委员会”,企图以谭远村县政府为主,自上而下地建立他们的各级行政机构,加强他们的统治。四支队的代表刘居英在会上一方面重申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和十大救国纲领,号召大家团结合作、一致对敌;另一方面提出应通过更广泛的全县各阶层的代表会议,民主选举产生莱芜县参议会和莱芜县长,实行抗日民主政治,真正建立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日民主政权。会议上,两种意见尖锐对立,虽经激烈辩论,始终未能统一。谭远村一伙趾高气扬,对四支队代表的意见充耳不闻。最后,将四支队的代表排斥在外,成立了所谓的莱芜县政建设委员会。首次会谈不欢而散。

    谭远村在与四支队的第一次谈判结束后,即派老复兴社分子吕仲明到邹、滕一带面见秦启荣汇报。秦启荣面授机宜,指示其要坚决反共,不能与八路军联合,而且要他们将四支队驱逐出莱芜县境,成立其梯队司令部。吕仲明回莱芜后,谭远村更加有恃无恐,先是解散了各种抗日团体,接着又逮捕扣押了四支队经理部经理马馥塘等人。后经中间人士从中斡旋,马馥塘才被释放。为避免与谭顽进一步发生摩擦,八路军四支队从红埠岭一带出发,经孝义、苗山到淄博开展工作,谭远村一伙竟狂妄地带队尾随四支队。四支队到达苗山镇时,政委林浩指示孙启明、亓象岑等再与谭远村一伙进行第二次谈判。孙启明、亓象岑根据林浩的指示,邀请口镇士绅宁子彬、苗山镇长王精一作中间人,与谭远村商定在王家庄子进行第二次谈判。

    谈判于三天后举行,四支队派李伯秋为代表,孙启明、亓象岑两人协助。参加谈判的上层人士宁子彬、王精一均赞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拯民于水火之中,不愿双方起摩擦,殃及百姓。同时,他们也同情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主张。但因谭远村背信弃义,没有派代表出席,致使谈判落空。

    与谭远村的谈判破裂以后,四支队一大队为避免事态扩大,同时为北上淄博开展工作,经石马、青石关奔淄博方向而去。在淄川马棚、磁窑坞一带与廖容标、姚仲明率领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后称第三支队)会师。此时,国民党山东省临沂专员张里元独立营的400余人,在共产党员汪洋的率领下,也在马棚加入了起义部队,部队很快发展到2000余人。4月下旬,省委在磁窑坞召开会议,将四支队番号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廖容标、姚仲明所部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二师。并成立由洪涛任指挥、林浩任政治委员、廖容标任副指挥的南下临时指挥部,率部南下莱芜。与此同时,写信通知南路二大队北上,准备两军会师莱城,反击顽固派,开创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根据地。

    四支队二大队在蒙山接到省委、一大队的信后,立即挥师北上。部队于4月底率先进入莱芜县南部的槲林前、坡草洼一带,与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取得了联系。经了解,莱芜当地人民对谭(远村)顽势力的横征暴敛极为不满,纷纷要求二大队除掉这帮乌合之众。通过侦察得知,谭远村及其反动武装300余人仍驻守莱城,戒备松懈,全然不知八路军已兵临城下。二大队当即决定趁其不备,突袭莱城。4月28日早晨,第二大队第二、第五、第七、第八中队在封振武率领下,直捣莱城。部队机智地通过城门,迅速将顽固派武装包围,一枪未发,便缴获了顽县保安大队的300多支枪,活捉了顽县长谭远村和保安大队长景兆岭。

    29日,北路第一大队也抵达莱城,南北两路部队胜利会师。次日,第三支队、第四支队全军集合在莱城东关广场上,隆重举行了庆祝会师大会。会上,第四支队公布了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番号,洪涛任师长,林浩任政治委员,赵杰任副师长,孙陶林任政治部主任。所属部队共4000余人,编为3个团及1个教导队、1个独立营。北路第一、第三、第六、第十等中队和原博山工委领导的武装编为第一团,程绪润任团长,景晓村任政治委员;南路第二大队第二、第五、第七、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等中队编为第二团,赵杰兼任团长、程照轩任政治委员;汪洋所率部队编为第三团,汪洋任团长,张岗任政治委员。会后,廖容标、姚仲明率部队返回淄川。

    ?

    为消除摩擦而举行的谈判及鹿鸣山战斗

    ?

    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第四支队)占领莱城后,顽固派头子秦启荣迅速纠集数千人的武装直扑莱芜。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从抗战大局出发,独立第一师主动撤离莱城,先后在寨里、鲁西镇一带驻防。

    此时,秦启荣亲率1个独立营的兵力,在泰安的鲍峄山、万金山梯队护送下,由新(泰)莱(芜)边缘的雁岭关进入莱芜南山野店村。为争取秦启荣联合抗战,独立第一师派代表王建青、徐子蔚到野店与秦启荣举行谈判。秦毫无诚意,蛮横无理,翌日即率部开赴莱城,并扣押了王建青等代表。经据理力争,王建青等代表终获回归。

    野店谈判期间,秦部捕去独立第一师第十二中队副队长刘子升等14人,劫枪14支。1938年5月初,独立第一师派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吴卓先、亓善青二人到莱城与秦部谈判。师政委林浩指示:进一步讲明党的抗日主张,坚持团结抗战;为避免摩擦,双方都不得进驻莱城;无条件释放相互扣留的人员,并保证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吴卓先、亓善青到西关后,对方代表秦启荣的参谋长孙钧野和顽莱芜县公安局长董贡如,以及地方中间人士,共10余人参加了谈判。会上,吴卓先、亓善青申述了独立第一师提议的谈判内容,当提到为避免冲突,秦部必须撤出莱城时,对方不但不接受这一合理化建议,反而硬要将独立第一师逐出莱芜境。吴卓先驳斥说,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难当头,更应团结对敌。在莱芜土生土长的部队,为什么不能在莱芜抗战杀敌?秦方代表被质问得张口结舌,无言对答。在谈到双方释放互扣人员时,秦方代表推脱责任,但终未抵赖过去,最后勉强达成协议:下次在两军中间地带兰沟崖村,继续商谈秦部撤出莱城和双方释放互扣人员等问题。

    5月上旬的一天,独立第一师派赵笃生、陆干两人为代表,押解谭远村到兰沟崖村谈判。秦方仍派孙钧野、董贡如为代表前往。为表达团结抗战的诚意,独立第一师首先释放了谭远村。而秦方见独立第一师更换了代表,便翻脸不承认前次达成的协议。他们将刘子升等人转移到其他地方,拒不释放。在谈及秦部应撤出莱城时,他们反咬一口,竟提出独立第一师撤至莱芜境外的无理要求,谈判遂告失败。

    两天以后,省委率独立第一师由寨里南下进驻鲁西镇。为了做到仁至义尽,最大限度地争取秦部团结抗战,省委派赵笃生在莱芜县委协助下,动员范铭枢、亓因培两位老人,前往莱城疏通关系。范、亓二人在莱芜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虽经二老苦口劝说,秦启荣仍毫无悔改之意。

    不久,省委又通过中间人士与秦部联系,商定在两军中间地带十里铺村再次举行谈判。秦部代表仍为孙钧野、董贡如。在谈判中,省委代表坚持要求秦部无条件释放刘子升等人,同时又提出了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实行民主政治,召开全县各界代表会议,民主选举县长;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应在全县公开合法地开展抗日工作,任何人不得干涉等新的谈判内容。秦部不但不同意这些合理要求和意见,反而一再强调,独立第一师必须撤出莱芜。最终,谈判决裂。

    在这段时间里,秦部一面应付谈判,一面调集泰安的鲍峄山梯队和博山的翟超梯队到莱芜,准备大打出手,企图将中共山东省委及独立第一师赶出莱芜。

    谈判最终破裂以后,省委、独立第一师司令部和一团由鲁西镇向东进驻沈家岭,二团驻牛泉,三团驻毛埠,各部均做好了反摩擦斗争的准备。秦启荣坚持与人民为敌,其顽军在刘家庙、沈家岭一带烧杀抢掠,企图攻占鲁西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省委决定攻打莱城。战斗打响后,一团由沈家岭直扑莱城,二团从牛泉向东进攻,三团作为预备队。一团很快拿下了莱城附近的鹿鸣山。正在向东面的矿山发起攻击的时候,不料有人跑到司令部,谎称秦部从北面包抄了过来。司令部担心遭到敌人的包围,马上命令攻城部队撤了下来。部队撤到时方下,占据围墙,集中火力阻击敌人。这时天色已黑,秦部未敢靠近村子。当晚独立第一师撤回了鲁西镇。不久,省委决定部队暂时撤至泰安。

    反顽斗争开始后,独立第一师师长洪涛在长征途中所受肺伤复发,身体极度虚弱。但他仍以坚强的毅力,躺卧在担架上指挥了鹿鸣山战斗,直至战斗结束。1938年5月25日,洪涛在泰安县劝礼村病逝。省委和独立第一师指战员为洪涛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和追悼大会。

    洪涛,1912年生,江西省横峰县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8年参加红军,历任红军独立第一团排长、连长,红十军第四旅第十团第一营营长、红七军团十九师第五十六团团长。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及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10月,被派到山东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1938年1月,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司令员,后任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师长。洪涛在山东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为山东初期的抗日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

    鹿鸣山战斗以后,四支队转移到泰安。不久,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向省委求援,省委和四支队决定由林浩率直属机关、警卫连、教导队,到沂水山区岸堤、坦埠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四支队一团驻留泰山区;二团和三团由郭洪涛、赵杰率领南下滕县支援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至此,四支队主力逐渐撤离了泰山区。

    ?

    四、发动硬拳道袭击顽固派

    ?

    为加强地方党的工作,创建莱芜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对莱芜县委进行了改组,由刘莱夫任县委书记,刘子正任组织部长,陈明达任宣传部长,刘军任妇女部长,徐干晨、苏克强等任县委委员,县委直属省委领导。

    此时,莱芜的局势正日渐复杂。因四支队暂时的撤离,顽固派的气焰十分嚣张。秦启荣派顽县公安局长董贡如,到鲁西镇召开大会,宣传他们的胜利。不久,秦部又拟组织800人的队伍,由县长谭远村率领,举行全县大游行,以其所谓正统地位,进行欺骗宣传,诋毁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并在各区安设区政府,企图控制整个莱芜。

    莱芜县委得知这一情报后,决定针锋相对采取对策,挫败顽固派的阴谋诡计。县委及时派出宣传人员,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分头到口镇、寨里、水北等地,向各村镇的实权派人物指明秦部大游行的目的是进一步搞分裂,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说明,四支队很快就会返回莱芜,教育他们不要上顽固派的当,要认清形势,切不可留下历史骂名。

    因此,秦部的游行队伍并没有预想的那样顺利。他们到达口镇后,四门紧闭,大士绅宁子彬出面交涉,拒绝他们进村,更谈不上安设区政府了。秦部无奈,只好把区政府安在口镇东北的御驾泉村。

    当天,秦部又进驻了寨里。由于寨里是复兴社分子巩裕斋、王竹泉等人的老家,仅有的开明士绅张雪亭老先生不能左右局势,故秦部比较顺利地在那里安了区政府。翌日上午,秦部到达水北,大士绅景伯鸾出面,阻止秦部进村。他们只好把区政府安在水北东南面的王家洼村。

    三天后,秦部由水北向鲁西镇推进。为了阻止秦部前往骚扰,中共莱芜县委通过硬拳道道首亓象德,发动各硬拳道村宫,拒绝交纳秦部摊派的粮款。谭远村率部经过司家岭村时,竟以硬拳道不给他们送吃送喝为罪名,逮捕了该村两名道徒,激起了周围各村硬拳道的强烈不满。人们纷纷说:“秦启荣顽固蛋,打鬼子一边站,搞摩擦逞好汉,坑害人民啥也干。”

    秦部到达唐子庙村后,未敢直接进入鲁西镇,而是通过一名中医大夫与中共莱芜县委取得联系,企图在鲁西成立区政权,安设区政府。莱芜县委也通过那位中医大夫,向秦部提出了强烈抗议,秦部只好驻守在唐子庙等村。

    秦部被拒绝进驻鲁西镇以后,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除了到处撒传单、写标语进行反共宣传以外,还到周围村庄召开会议,大肆造谣中伤中共莱芜县委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并扬言以武力进驻鲁西镇。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决定发动硬拳道,突袭唐子庙,给秦部以迎头痛击。

    硬拳道又名红枪会,是个封建迷信团体。1926年前后,山东大地土匪四起,硬拳道由汶上传入莱芜,其宗旨为保家护院。1931年至1936年,各地土匪有的被韩复榘消灭,有的被赶出齐鲁大地,局势一度较为安定,硬拳道也随之销声匿迹。

    七七事变以后,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这时,硬拳道又收徒安宫发展起来。至日军侵占莱城之时,莱芜的硬拳道已发展到6000余人。他们有朴素的民族意识,有一定的抗战热情,对四支队的抗日行动深表赞同,对秦启荣横征暴敛而不抗日的行径,极为愤慨。

    1938年4月,为争取硬拳道团结抗战,四支队与莱芜县委在寨里大下高小,召集各会门头头开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表达与他们团结抗日的诚意。四支队副司令员赵杰和莱芜县委领导人刘子正、亓象岑等人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硬拳道亓象德,冷家庄黑旗会卞寺,王大小黄旗会王家冉,辛兴红旗会许同隆,仪封黑旗会卢率诚和莱芜东部黄旗会头目尚开润等。会上,各会门头头都表达了友好的立场。特别是硬拳道道首亓象德,更是愿意同共产党团结一道抗日反顽。会后,在鲁西镇成立了以硬拳道为主的联合办事处。由此,莱芜县委发动硬拳道反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6月的一天,中共莱芜县委派亓象岑动员亓象德调兵攻打秦部。他们商定,调集兵力,于第二天中午时分,与唐子庙村硬拳道里应外合,打秦顽一个措手不及。亓象德于当天晚上下发了鸡毛翎子文书,通知周围各村硬拳道村宫,务必在翌日天亮前集合于鲁西镇。次日上午共集合道徒4000余人。可惜行动时间没有统一好,唐子庙村外的包围圈还没有最后形成,村内的硬拳道就提前动了手。他们虽很快解决了顽保安大队寨里区中队的40余人,但谭远村看事不好,率部向东北逃窜,得以逃脱。

    中共莱芜县委发动硬拳道袭击秦顽,是完全为形势所迫。秦启荣进驻鲁西镇,安设区政府的目的,是妄图将莱芜县委及其各级组织赶出莱芜。在这种形势下,给顽固派以适当的打击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当顽固派逃窜时,硬拳道的大队人马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做到了适可而止,这完全符合毛泽东主席指示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反顽斗争原则。

    秦顽在前几次谈判中的表现,已使广大的中间人士看清了他们的真实面目。其组织的大游行,在口镇、水北先后吃了闭门羹,说明大多数中间人士已对他们不再信任。发动硬拳道袭击顽固派,事情本身就说明莱芜的党组织已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硬拳道是一个封建迷信团体,它能与中共莱芜县委一道反顽,其原因只有一点,即:中国共产党是抗日的,顽固派是专搞摩擦的。这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是创建抗日根据地最有利的条件之一。

    ?

    五、建立统一战线县政府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

    建立梁竹航县政府

    ?

    莱芜县委发动硬拳道在唐子庙击溃谭部以后,秦启荣扬言,要调驻临朐的杨锡九梯队到莱芜,血洗鲁西镇,消灭硬拳道。闻此消息,鲁西镇及莱芜西部地区广大群众非常恐慌,亓象德多次向莱芜县委求援,要求县委尽快请四支队回莱芜支撑局面。县委经研究后决定:孙启明到新泰向四支队汇报情况,请求援兵,如四支队不能回莱芜,就请石友三部进驻鲁西镇。孙启明到新泰搬兵不成,莱芜县委随即到范镇请来石部方团稳定了莱芜西部地区的局势。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石友三部(六十九军)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战积极性,并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良好的统战关系。中共中央、北方局、长江局,先后向石友三部派去共产党员多人,帮助其开展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增强了石友三部抗战的信念。1938年4月,国民党石友三率部进入山东,驻防泰安、新泰、蒙阴、沂水等地。在泰安范镇驻防的是石友三部米文和旅方团。这是自徐州会战后,最先入鲁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在山东人民抗日武装建立不久,省内尚没有八路军主力部队的情况下,争取和联合石友三部共同抗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省委大量卓有成效的争取工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石友三部的抗战情绪高昂,多次和八路军协同作战打击日伪军,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战力量。

    7月初,秦部杨锡九梯队到刘家庙、沈家岭一带寻衅搞摩擦。这时石友三部也派出一个排驻防冶河。双方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正当此时,石友三所属某旅的前任旅长(进步人士)路过莱芜。他看到双方严阵以待的局势后,便主动出面斡旋,说服杨锡九部撤回了莱城。

    7月下旬,石友三在新泰龙廷召开山东军政人员会议,山东境内各军政首脑、民主人士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挫败了秦启荣限制八路军发展的阴谋,达成了石友三与八路军互相支持的协议。会后,石友三率部进驻莱芜,司令部驻郑王庄。这时秦启荣仍然以所谓“正统”自居,坚持驻防莱城。秦部这种傲慢态度,对各方力量团结抗日是极为不利的。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莱芜县委便发动了驱秦运动。县委利用多方渠道,积极动员石部的方团长、苏营长,以及地方实力派人物亓因培、宁子彬等人,请求石友三委派莱芜县长。不久,石友三即派梁竹航任莱芜县长。

    梁竹航,新泰县人,1929年加入国民党,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夏任山东省立济南高级中学教务主任。七七事变后,在新泰、蒙阴等地开展抗日工作,与杨希文共同举办了蒙山青年民族自救学校,积极宣传抗战。1938年7月,被石友三委任为莱芜县长,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竹航到莱芜后,莱芜县委在方下镇会同梁竹航及石友三所部方团长、文营长共同商定,由梁、文率文营全部兵力,荷枪实弹,浩浩荡荡开赴莱城。秦启荣见此阵势,自知大势已去,便乖乖地将部队撤出莱城,驻扎到新泰羊流一带去了。梁竹航进驻莱城以后,正式宣布莱芜县政府成立。

    梁竹航县政府的成立,标志着莱芜反顽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对团结和动员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巩固和发展莱芜抗战形势,起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

    协助梁竹航县政府举办青年训练班

    ?

    顽固派被驱逐出莱芜后,全县人民笑逐颜开,社会局势趋向安定。在人民群众的要求下,石友三将硬拳道收编为人民抗敌独立师,委任亓象德为师长,并在鲁西召开了颇有声势的成立大会。人民抗敌独立师约7000余人,下辖3个团,师部设在鲁西镇。不久,四支队驻莱芜办事处改称八路军驻莱芜办事处,与中共莱芜县委共同进驻莱城西关。秦(启荣)部也派驻了办事机构。

    根据形势的需要,中共莱芜县委适时提出了“联合石友三,团结道会门,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共同抗战,坚决反对顽固派”的统战方针。首先,县委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了与梁竹航县政府的合作。如建议成立县政促进会,主张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县政促进会研究决定;提议保证八路军及其他抗日游击队的供应;劝阻石友三部对地方摊派粮款;举办小学教师轮训班等。这些措施、建议,对促进梁竹航县政府有效开展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在协助梁竹航县政府举办小学教师轮训班的过程中,莱芜县委认为教师停课参加训练班不太合适,经与梁竹航、亓因培协商后,将小学教师轮训班改为青年训练班。训练班除招收部分小学教师外,还广泛吸收高小和初中毕业的学生参加训练。同时,规定每期不超过400人,时间为两个月,训练地点在县立中学。

    第一期训练班于1938年8月中旬开学,由梁竹航兼任训练班主任,杨希文任教育长,教员有苏克强、苏蕴辉等。另外,六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张友渔(共产党员)给予了大力支持。他经常派员前往授课,受到了学员的欢迎。

    青年训练班的学习范围包括《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传提纲》,以及抗日战争的形势、民运工作、军事常识等与抗战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内容。参加训练班的学员,绝大多数是青年人,也有少数壮年人。城区、口镇、颜庄、鲁西、雪野、汶南、苗山、辛庄、寨里、水北等地,都派人参加了训练班,共计400余人。这期训练班于11月上旬结束。后本打算继续举办,由于形势的变化,只举办了一期。

    协助梁竹航政府举办青年训练班,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梁竹航县政府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莱芜的政治影响,较顽固派占有优势。在县政府举办青年训练班之前,县委曾多次研究决定,在有利的政治形势下,抓住时机,为创建抗日根据地尽可能多地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在确定举办青年训练班以后,县委即部署各区委广泛发动进步知识青年参加训练班,为抗战大业培养一大批干部。各区委经过深入发动,保证了参加训练班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积极抗战的热血青年。

    随着训练的开始,顽固派与中共莱芜党组织争夺学员的斗争也开始了。顽固势力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到训练班进行干扰,妄图扩大他们的影响。县委一方面针锋相对地揭露顽固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本质,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同时在训练班上大力开展建党工作,分批分期地将学员中的先进分子发展成为中共党员或青救团员。至训练班结束时,绝大部分学员都加入了党组织或青年救国团。

    这次青年训练班,是在莱芜取得反顽斗争初步胜利,全县统战形势渐好的情况下举办的。在这种形势下,举办这样一期训练班,为进一步开展抗日工作,建立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为党培养了一批基层干部。训练班大部分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区党政部门工作。他们为党组织和群众团体的大发展、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地方武装力量的组织发动等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

    莱芜县委在省委直接领导下,在开展一系列统战工作、协助梁竹航施政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要发动全民抗战、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是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为此,莱芜县委于1938年开始,大力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注重了各级党组织的建立健全、发展壮大。

    1938年4月,莱芜县委在一区建立了以李元贞为书记的区委,在二区建立了以魏佑田为书记的区委,在三区建立了以王伯元为书记的区委。6月,四区组成第一个党支部后,组建四区区委,陈明达任书记。随后又分别建立了五、六、七区区委。

    在全面进行组织建设的同时,县委和四支队还重点加强了北部山区的工作。1938年10月,四支队主力陆续返回泰山区。不久,四支队派人到茶业一带开展工作,重点是发展党员、建立组织。茶业区原是雪野区(七区)的两个乡——茶业和凤山乡。这一带系纯山区,毗邻章丘、淄川、博山县,北接胶济路,南接沂蒙山,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抗日战争中,一直是泰山地委和专署机关活动和驻扎的地方。特别是章丘县在环境恶化时,茶业一带便成了章丘抗战干群的避难所。1939年7月,莱芜县委派人在茶业区北吉山村召开凤山、茶业两个乡的第一次10余人的党员会议,组成了党的总支委员会。党组织建立后,积极开展各项抗日工作,先后组建了工、农、青、妇、自卫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工作十分活跃。很快,各地的抗日民主政权也纷纷建立,群众抗战情绪十分高涨,抗战的歌声此起彼伏。是年9月,莱芜县委在浆水沟子村召开区、乡、村基层党总支书记和党员代表大会,决定在茶业和凤山两个乡分别建立党总支,李荣城、李恒久分任书记。至此,北部山区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至1938年底,全县党员发展到近1000人。

    随着各地工作的开展,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全县10个区的区委都相继建立健全起来,地方武装也相应得到了发展。1938年10月18日,由边丰甲、魏春舫在鲁西一带发动热血青年组织武装,成立莱芜第一独立营,边、魏二人分别担任政委和营长,部队下辖3个连。不久,莱芜第二独立营在杓山寺学校成立,刘秀轩任营长,刘向一任政治处主任。部队很快发展到60余人、50余条枪。翌年2月,第一、第二独立营合编为泰山特委一大队一中队,孙黎任中队长,边丰甲任指导员。1938年冬,张跃辉、秦化龙组建莱芜县第三独立营,二人分任政委、营长。翌年2月,与四区青年中队合编为四支队一大队第四中队,亓象岑任中队长,秦云川任指导员。地方武装的建立和发展,对创建抗日根据地发挥了支柱作用。

    各地抗日武装在扩大队伍的同时,还积极致力于军政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各部队选派了一批骨干到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培训,另一方面,各地党组织和基干部队对所属部队进行了短期训练。同时,还注重在对敌斗争中锻炼部队。通过多方努力,莱芜境内的各支部队,不论在数量方面,还是质量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由于部队的发展壮大,县、区、乡政权和党组织以及群众团体的建立,战时的通讯、文件、报刊和情报的增多,县委决定建立莱芜县交通站。交通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县委上下级联系,保证县委与驻军之间文件、信件和报纸、情报的传递。1941年下半年,根据上级指示,党内交通改为战时邮政局,建立了战时交通总局莱东、莱北支局,有计划地开辟了干线交通,把送书刊、信件、报纸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实行邮、交、发合一,统一领导。1944年秋,山东省战时邮政总局召开劳模大会,新甫县交通员刘贯勉和莱东矿山区邮递员李国松,被评为省战邮优秀通讯员。

    总之,经过近半年的努力,以莱芜为中心的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在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组织和武装群众、改造旧政权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初创工作基本完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共莱芜历史网
    中共莱芜市委党史研究室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电话:0634-6222597 电子邮箱:dangshi600@sina.com
    办公地址:莱芜市文化北路001号
    备案证编号:鲁ICP备05021671号-3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